共情和移情
弗洛姆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或生活方式分为存在和占有两种类型。当一个人用“我是谁”来界定自己时,他的生活态度就是存在性的。占有是另一种生活态度,它使人用“我有什么”来界定自己,如我有钱、我有子女、我有地位,等等,从而导致占有欲和支配欲的恶性膨胀。
弗洛姆认为,占有的生活方式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达官显贵不见得比平民百姓更幸福。他推崇存在的生活方式,并把这种生活方式定义为“人道主义的生活方式”,它是“健全”的社会的立根之本。相反,崇尚占有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而不健全的社会必然会制造出不健全的人。心理障碍是社会不健全的产物。
不难看出,存在和占有其实就是相似和互补,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是用“认同”(identification)和“对象爱”(object-love)或“对象关注”(object-cathexis)来表示的。男孩子一般与父亲认同,模仿他、学习他,而与母亲形成对象爱,对母亲产生依恋,这就是恋母情结。这说明,恋母情结的本质也是相似和互补。在恋母情结中,男孩对父母分别对待,与父亲形成相似关系,发生相似作用,与母亲形成互补关系,发生互补作用。
互补关系会使两个人互相依赖、难分难舍,对方是“我”的另一半,失去了那一半,这一半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将一事无成、寸步难行,不得不找回那一半,哪怕向那一半献媚,甚至受制于那一半,最终失去自我。与互补相比,相似关系可分可合,聚散自由,“你”“我”相似,“你”能做的事“我”也能做,谁也不依赖谁,感情自然比较疏远一些。有时候,距离远一些,甚至失去对象反而有助于相似关系的形成,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丧失认同”,即当一个人失去所爱的人时,自己会变得很像所爱的人或完全以所爱的人自居。
在弗洛伊德看来,母子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象爱优于认同作用。因此,在心理治疗中出现的移情(transference)基本上都是母子关系的投射,具有对象爱的特点,如互补、共生和占有,甚至带有性爱色彩。成功的精神分析往往借助于移情,这就使得分析过程中的医患关系具有母子关系或上下级关系的特点,而被人本主义称为“权威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双方地位不平等,依赖性强,不理智。人本主义所倡导的“人本模式”崇尚平等、独立和理智,是一种以相似为基础的医患关系。
人本模式认为,良好的医患关系必须以共情、积极关注、尊重和温暖、真诚可信为基础。共情(empathy)又称共感、投情、通情、神入,就是进入到他人的精神世界中去,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了解和体验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从而获得对他人的问题的深刻理解和体会。共情的前提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说明共情的基础是相似关系,治疗师把自己当作患者的同类或另一个“我”,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我如果有能力解决我自己的问题,就一定能够协助你解决你的问题。相似关系是平行关系,双方不会因为交涉太深而使人失去理智;相似关系也是平等关系,双方的地位相等,处于同一个水平上,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相似关系又是存在关系,自我的成长或成为自己是关键,不以占有对方为目的,也不依附于人。正如弗洛姆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优于占有,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共情和人本模式已逐步取代移情和权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