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次举办面向公众的手语培训
▲来自182义工网的小郭(左)用刚学会的手语与聋人朋友交流。 秀慧 摄
本报讯(记者 潘秀慧 通讯员 陈媛媛)昨天是第15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为“信息无障碍”。为架设健全人与残疾人沟通的桥梁,促进我市无障碍软环境建设,市残联与市图书馆昨天下午联合举办我市首届面向社会公众的手语培训讲座,传播中国手语知识和基本手势。
竖起的大拇指弯两弯代表“谢谢”,拍拍手代表“欢迎”,两手手心向上一摊代表“请进”……直观形象的手语基本手势让百多位健全人学得津津有味。“我们学点手语相信能减少他们的被歧视感,更好溶入社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医师虞国放说,工作中常遇到聋人患者,生活中通过做义工也接触了一些聋人朋友,准备学一点手语,以方便与他们沟通。
据市残联介绍,我市现有残疾人32余万人,其中有听力或语言障碍者约9万人左右,自2000年我市开始开展手语培训,近年来已扩展至银行、电力等窗口服务单位,全市接受过正规手语培训者累计已达3000人左右。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市区主要道路和新建公共建筑基本配备了盲道、坡道、扶手等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残疾人教育事业也进展显著,从去年开始,我市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少儿的受教育费用全部实行免费,并对高中、大学阶段的困难残疾学生实施生活补助。
为方便残疾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就业,市残联还与劳动部门合作推出了残疾人按摩、电脑、财会、美容美发等各种技能培训。根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就业残疾人达到6.2万多人,占有劳动能力残疾人总数的88%。在社会保障方面,除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特困残疾人医疗救助外,从今年开始,全市城镇特困残疾人还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机制,鹿城、龙湾、瓯海三区的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在缴纳个体养老保险时还能得到每月100元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