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刘家乡下车的,一下车,一个年近八旬的白胡老人惊讶的看着我,可能是我的着装吧!不过老人被我相机照下的那种神情和那微微驼着的背,倚着拐杖坐在路边的一颗树下,不论怎么都让我难忘,至今依旧清晰。老人对我说了一些我,但是我完全听不懂。然后就在沿着那些黄土墙走近了村庄,也走进了人家。第一个看到的是一个壮年,他在挑些麦杆,我问了他一些东西,还好他能说普通话,具体说些什么,我记不起来了。强是黄土的,下面是一些石头,不是很大,而且这些路边的墙大概30cm左右厚吧,并且凹凸不平的,尤其是墙下面都被岁月和偶尔的雨水给刷洗了一条长长的痕,很有沧桑感,墙内是个场,会堆放着很多麦杆,这些麦杆可以用来当材火,也可以用来喂驴。这里的情景,还是有绿树,就是不远处的小山上也是有些绿的,当然山上也是有石子的。这里房子基本上还是都用砖头和石头的建的,但是院子的墙大多是用土和一些带石子的泥土造的,相加起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也给人一种很朴实的感觉,当然也有一种无序的感觉,毕竟这些对这里的人们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了,他们关注的首先是自己的温饱,而不是门面!之后进了人家的院子,里面摆的不是麦杆就是玉米束和玉米叶,当然还另外有些材火,摆得很整齐。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些东西的颜色都是黄的。我进去,这里的人看我都是有一种比较奇异的表情,但是也流露出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我拍照,我路过,我问讯,我心却在不断的反思。走在这黄泥路上,我遇到一个要去挑水的,大概70岁左右的爷爷,我就跟着他,黑色带着灰尘的衣服,蓝色有些脏的裤子,布鞋,还有一个帽子,嘴里叼着一根烟。我和爷爷套话了几句,他到他儿子家的院子打水,看那拉水的绳子,这个水井大概15-20左右深,绳子是用不用的东西接起来的。爷爷告诉我这里很少很少下雨的,最近一次下雨还是三个月前,每个户人家都是有一口井的,井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重点保护!不过,爷爷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这种经历过无数沧桑和磨练的微笑是那么自然,它也是这里的人们对干旱和贫穷的不屑!爷爷挑水很稳,尽管水很满,但是几乎没有溢出来!水给驴喝。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驴喝水。爷爷家房间很全,赤裸裸的砖头和一个木头房构成了储物室,旁边是关驴的圈子,就是一个木头烂和泥墙。房子有些部分是用黄土造的。当然爷爷家还养猪的,但是猪栏是难得的铁做的!旁边放着一个上山采东西用的背篓,背篓里面放了是山上作业的一些工具,包括小小的木凳。这样的背篓,我是第一次亲眼所见。之后,齐爷爷叫我进屋坐坐,齐爷爷给我讲述了一些这里和他自己家的故事。齐爷爷一家都是回族的,他4个儿子,大儿子和另外一个儿子都在新疆打工,他们每个月收入大概是400-500元,还有个儿子在东部打工,另外一个儿子我已经记不清楚是做什么了,不过都不在爷爷身边,爷爷和他老伴就在家里耕作。大儿媳住在旁边,基本都是,只是带带她的两个儿子,还有就是干点农活。远在新疆的丈夫,一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在家里也就是待2,3个月。后来,我看到两个孩子了,大的叫齐强,上小学三年级,小的一个叫齐健,小学一年级。两个孩子都衣着都挺破,而且都是泥,不过他们很懂事,有时会帮爷爷奶奶做些事情。当然我也给齐爷爷讲述我们沿海的故事,还有我之前的经历。这里烧水的是用一个很小的杯子,爷爷一开始就像给我倒水,但是我自己谢绝了,因为我自己带了好些。当然,在齐爷爷的房间里,我也吃了半个馍馍,毕竟这是爷爷招待我的,虽然我不大喜欢吃这么干的东西,当然大多是水把馍馍送下肚子的。之后,奶奶把一大盘土豆青菜,然后给我盛了好大的一碗,不过最后我只要了一半,另外的弄回大盘里了。不过这味道真的很好,也很温暖。其实这样的一个饭菜对这里的人来说,应该是比较奢侈了,水很少,确要费很多水去烧这样的一个菜!齐爷爷的微笑是迷人的,奶奶的热情也会让你体会到这里的温暖和好客。之后,我给爷爷奶奶都照了张照片,或许这是他们一生第一次照相吧。我现在想想爷爷奶奶收到我照片时的发出的笑,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之后,齐强带我到村里其他地方,逛了逛,这里的房子都差不多,看上去有点像是四五十年代的老房子,但是又多了黄土,多了一份寒酸。这里只有一户人家房子都是用砖头建造的,他家的炕的通口,也是水泥砖块弄得,还有一辆自己的拖拉机,放在草棚里。齐强告诉我,这是他们村里最有钱的人家,他家是烧砖的。路过,看看,你们明白,即使这样的很普通的人家在这村里都显得如此突出!的确,除了政府支持和政策外,这里交通不发达是造就落后的一个原因,另外当然和这里的气候有关。走在一条条黄土路上,在黄色的基调下,偶尔有些绿色作为点缀,那些石泥房不凌乱的在路的两旁。后来齐强带我去了砖窑看看,这里的砖窑不大,砖产量也很少。就在这里给我小强拍了张照片,他的姿势是站得笔直笔直,一笑都不笑,很严肃。回来,我在路旁的一个小店给两个孩子买了些吃的,还有就是给齐爷爷买了包烟(齐爷爷是个大烟鬼),还有就是给两个老人买了些奶粉,牙膏,洗衣粉等其他生活用品。不过这里的店很多食物都过保质期了。而这个店也只有4,5个平方,很小很小的,其主人也是一个老人,比齐爷爷年龄还要大。返回齐家,我把买过来的东西给两位老人,但是他们死活不要,不过最好还是收下了。同时,我把我一瓶矿泉水给他们留了。在路上看到,那些泥土的墙院,木板的门,还有泥土的炕口,多少有点让我心寒,虽然这里的环境与文化和沿海完全不一样,但是你依然可以感觉到他那憔悴面孔下的孱弱的呼吸!
两个小孩,给我带路,去了村里的一所小学--瑞安希望小学。是2003年,上海瑞安集团赞助的。学校除了一对夫妇教师,没有其他人了,孩子们也都回家了,明天他们要期末考试。李老师很热情的招待了我,给我他们的棒冰!!并给我讲述学校的一些事情,他和他爱人来这里两年半了。的确,做一个贫困地区的教师是不容易的,也是光荣的!学校的房子都是一层的,砖头!不过教室里的桌子还是可以的,毕竟是企业赞助的阿!但是这些桌没有我们那么干净,它们都带着很多的泥尘,书也是横着竖着的零零散散的放着。后来,来了一群孩子,他们破旧的衣服,带着很多很多的泥灰,还有那永远童真的,有点干裂暗红的脸。和他们一起,我是快乐的,他们也是快乐的。这和我以前去的希望工程的学校没什么不同,我稍微看看也就走了。接下来的,我要去会宁的侯家川,有些路,而且没车。感谢李老师开摩托车直接送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