氡泉度假区(浙南大温泉)距温州市区92公里,距104国道 分水关24公里,位于浙闽交界线上,国家级生态县-泰顺县雅阳镇内。以氡泉为核心的氡泉度假区中心19.2公顷,系省级自然保护区, 并被国家环保局列为“跨世纪绿色工程”。氡泉度假区坐落在华东第一大峡谷口,这里山溪蜿蜒、蜂峦叠翠、峡谷深切、崖壁峻峭、百瀑汇川、溪水长流。自然景观委婉中见雄伟、朴素中藏珍奇。
经有关部门科学证实:泰顺氡泉是高温低矿度的含氡含氟含硅,具有弱放射含四十多种微量元素的大温泉,对众多病害有治疗作用,对人体健康、美容、美肤大有益处。度假区是一个欧式风格的别墅式度假酒店,建设有各种欧式风格建筑,现有标准及豪华客房150 套。度假区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度假村落,是观光旅游、娱乐休闲、避暑保健疗养、度假、 新婚、度蜜月的极佳去处。
吃:饮食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氡泉度假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特推出以泰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为主的泰顺特色菜肴。
住:度假区的住宿条件堪称一流,这里空气清新,花草娇艳多姿,树木绿的发亮,国家级浴用矿泉水引入每个房间供您使用。度假村共有高、中、低档客房150套。
游:度假区内有许多风格各异的景点。如五折瀑、谷底双珠、深谷板桥、绿色火热溪、雅山晴雾、情人湖垂钓、悠悠合欢竹、峡谷观光台等。
娱:度假区内的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多功能厅、豪华KTV、台球室、乒乓球室、游泳池、迪吧、商场、棋牌室、网球场、篮球场等
泰顺廊桥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没有“蜈蚣脚”。上海交大讲师刘杰认为“蜈蚣桥”在结构上与蜈蚣相似。其实普通百姓对"蜈蚣桥"的称呼代代相袭,至于木拱桥的力学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县,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桥”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泰顺这个廊桥王国偶然被有识之士所发现。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矛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泰顺廊桥闻名于世,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中三座桥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如今在泰顺发现以虹桥类似结构的廊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廊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电影《廊桥遗梦》,浪漫的爱情故事感动无数人,也让人们记住了“廊桥”。
<廊桥结构> 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根据桥头纪录民众捐资的情况,在道光年间重修共用去约一百万文,这个造价在当时相对较低。“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廊桥文化> 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如北涧桥上一个个分割均匀的摊位,可想当年如温州五马街般繁荣的景象。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当店铺,二层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贵的地方。据当地的老人介绍,以前常常在北涧桥的桥头上演木偶戏,而另一头聚集上千观众。廊桥中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路冲。祭祀的对象有佛教任务如观世音菩萨、门神神荼和郁垒,尉迟恭与秦琼,也有义薄云天的天帝爷,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和帮人发财的财神爷赵公明。更有一些当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陈十四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还崇祀传说中掌管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杂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期。乡民从四面八方聚桥卜,摆上一整只猪头,再添两盘时令水果,插上几炷香,磕头作辑祷祈福。
这里最有名的就属溪东桥和北涧桥,在这里详细给大家介绍下它们这两座姐妹桥!
溪东桥
溪东桥:为木拱廊桥结构,位于泗溪镇东镇,因为地处东溪的上游,当地人又称“上桥”。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桥长42米,廊屋高10米,净跨31米。桥由二层共骨相贯而成,由九节拱骨并排与另一层八节拱骨贯穿搭置,自成稳固的梁架。在拱内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拱骨和梁柱,防止风雨侵蚀,两侧都装有风板。两端拱趾各自支撑在桥台上,桥台用花岗岩块石磊筑于两岸山崖之上,两头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长廊式桥屋15间,当中三间高起为楼阁,两头翼角飞挑。盘龙卧虎,斗角绕云,青龙翘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是泰顺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桥之一。
该桥横跨东溪之上,故称溪东桥,中为三间高起楼阁,两头翼角飞挑,似盘龙卧虎,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下溪水清澈见底。桥的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曰狮子峰,一曰将军峰。据当地人说,此桥及周围的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宝地。在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的秀美,轻灵。
北涧桥
北涧桥座落于上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桥长51.7多米,宽近6米,高11.22米。位于泗溪上桥西北,相距有1公里,横跨北溪,故称“北涧桥”,村以桥得名,其结构、造型与上桥相似,桥面呈曲拱状,上建桥屋数十间,正中三间突起成二重叠檐,四翼高翘呈大鹏展翅之状;桥头两侧各建有厢房数间。整座大桥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漆色丹朱。桥头翼侧石阶处有千年古樟一棵,暮色苍茫下,树阴避天,香味弥远,衬托着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
北涧桥周围环境幽美,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溪水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的小石桥,接以步。每当溪水上涨之时,小石桥就会淹没于水下。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大樟树立于桥头。较粗的一株直径有两米多。这两株树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土石,保其经受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而无大碍。由远处沿小路向北涧桥走来,两株大树茂密的树冠就像老翁的须发轻轻抚掩着古桥及周围古朴的民宅,若隐若现。桥头的一条石板小街是整个村子的中心。一边是廊桥,一边是民居。廊桥山花的飞檐与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错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风雨街道。桥头及屋檐下很适宜地设置了一些石凳木椅,人们可随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无事时便在桥头休憩,谈天说地,买卖交易。
北涧桥在修建之初,就考虑到了与邻近建筑的结合。这一点可以从桥与建筑的连接上看出:桥柱上预留了榫口与建筑相接。桥的造型如民风一般古朴,沿着结构的走势呈“八”字形。桥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顶。斜脊起翘很高,因此显得十分轻盈。结构部分用油红漆木质挡雨板封口,以免风雨侵蚀。整个桥体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灰瓦红身,与青山碧水相辉映,就成了一幅风景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