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作为集中贴了,毕竟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
那么我先提建议吧,下面我所提的建议是针对于三次来的对儿童福利院方面的观察,对于成人区的暂不了解,避之不谈,大家互相的讨论下
就负责人的说法来讲,我们是想让孩子会把古书给背下来,至于效果留着给时间去证明,所以暂且不谈,我们所认定的是用少量的时间教会他们会背.大家现在要注意了,是"背!!!"而不是读,为什么不是读,哈,是的,很多的小朋友都是不认识拼音和中文的,他们不可能看着字去把他们给念下来,如果要去读更得去认下那个字是怎么画的,再把它记住,所以"读"是比"背"更难的。好,认识到这点之后,就说下怎么样可以记得更好.
建议一:加强整体的诵读,减少跟读。
这样建议的理由如下:简言之,1,整体的诵读加强了思维的连续性;2,更易调动积极性。现在详细说明(明白的跳过):
我们读一句,让孩子跟一句,是可以让孩子读会这一句的,但是就算是会跟读一段了,如果缺乏整段的连读,要背诵下来的难度是很大的。一句一句的跟读是思维的断续,对于还为认识字的孩子,要连起来一段是有困难的,有很大的困难的,问下作导读的你,如果叫你背诵,你是不是也有点难度,更何况我们可是知道这一句读完接下去是哪一句。但对与年小的孩子就算单句教会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多多加强对整首诗的背诵,对整体的把握肯定是不行的。意思就是知道这四句,却不会立即反应出“床前明月光”的后面这句是“疑是地上霜”。而如果我们背的时候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读下来的,很自然,一说“床前明月光”就会蹦出了“疑是地上霜“这么一句。这话不是我说的,疯狂英语创举人李阳先生就这么说的,而且差不多是原话。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过分的注重跟读了,导致整体的诵读是缺乏的。第一次导读和第二次导读,整体诵读加起来是不超过3次的。但第一次教的只有一句,从我身边的小孩看来,效果是最好的。第2次的,我的小孩就已经很是混乱了。《大学》第2段,哈,不知道是不是个别情况,效果很差。这里不得不提《大学》第3段的教学,因为上次我偷懒没来,效果竟然是很好的。不知道是不是老师的问题还是上次陪他们的义工教的好。迫切想知道原因。举例说来,乐林的第三段就是读读都是非常的大声,知道为什么吗,所谓的理直气壮吧,都是会背的程度呢!
加强整体的诵读,减少跟读,是不是会更加的主动呢?
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也请有参加过的义工加强讨论。